云顶集团3118

En

全国商务洽谈 158-2440-4429

全国商务洽谈 158-2440-4429

全国商务洽谈 158-2440-4429

全国商务洽谈 158-2440-4429

全国商务洽谈 158-2440-4429

平急结合医院设计要点——以杭州市西溪医院二期工程为例

时间 2025-03-20

项目医院简介:

杭州市西溪医院(杭州市第六人民医院、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杭州西溪医院)创建于1937年,是一家以诊治肝病、感染性疾病为特色的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为一体的市属三级甲等公立医院,也是浙江省内唯一一家传染病专科三甲医院,新冠疫情期间作为杭州市定点防治医院。医院先后被评为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模范职工之家,全国厂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单位,全国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工作优秀集体,浙江省模范集体,浙江省绿色医院,浙江省平安医院,浙江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浙江省先进基层党组织,杭州市文明单位,杭州市三八红旗集体,杭州市五一劳动奖状,战“疫”先进党组织等荣誉。

项目概况:

杭州市西溪医院一期工程于2012年竣工运营,建筑面积核定床位数600张,建筑面积68000 ㎡,本次项目为二期工程拟建总床位规模 500 床,总用地面积 99059 ㎡,总建筑面积 53300 ㎡。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医疗综合楼、新建医技楼、内科楼、住院楼、发热门诊、配套用房、室外工程等。项目采用“平急结合”设计理念,日常承担区域综合医疗服务,应急状态下可快速转换为传染病定点救治中心。

项目定位与发展规划:

功能定位:以传染病防治为核心,集医疗、科研、教学、急救、预防保健于一体,打造学科完备、技术领先、设备先进的现代化区域性医疗中心。  

应急目标:完善杭州市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体系,提升重大疫情医疗救治能力,实现“平时服务、急时应急、战时应战”的无缝衔接。

远期规划:通过二期建设整合一期资源,形成“院中院”运营模式,预留扩展空间,适应未来医疗需求增长与技术迭代。

▼杭州市西溪医院二期工程

主入口设计图© QCAD

“灵活性、高效性、安全性、可持续性、人性化”为设计主线,构建兼具日常诊疗与应急救治能力的韧性医疗空间。  

灵活性:

模块化布局:采用标准化病房单元与可移动隔断,实现普通病房与负压病房的快速转换(如24小时内完成功能切换)。 

弹性动线设计:通过独立出入口与分区管理,确保“三区两通道”(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医患双通道)的动态调整能力。 


高效性:

垂直交通优化:增设专用电梯与物流传输系统(如智能轨道小车),实现医患分流与物资高效配送。 

智慧化流程管理:集成HIS系统与AI分诊技术,缩短急诊响应时间至10分钟内。 


安全性:

感染控制:通过梯度压差通风系统(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压差≥5Pa)与独立污物通道,实现病原体定向隔离。 

冗余设计:配置双电源、双气源(氧气、负压吸引)系统,确保极端情况下连续运行72小时以上。  


可持续性:

绿色建筑技术:采用光伏发电、地源热泵与雨水回收系统,实现能耗降低30%。 

环保材料:内装选用抗菌涂料与可循环建材,减少施工污染与后期维护成本。 


人性化:

患者体验:病房引入自然采光与景观视野,设置家属远程探视系统。 

医护关怀:规划独立休息区与空气净化系统,降低职业暴露风险。  

▼杭州市西溪医院二期工程

住院楼透视图© QCAD

室内效果展示图© QCAD

平急结合的总体规划布局:

杭州市西溪医院整体包含一期及二期工程,作为杭州市定点的市级传染病医院,在疫情发生时需做为全市传染病收治医院,但仍需满足普通患者的医疗需求。在医院建设初期,平急结合的理念已融入项目设计中,在总图设计上保持灵活性的设计理念,在满足日常医疗功能需求的基础上,同时兼顾疫情时期的可转换性。如下图所示,当疫情发生时,医院整体分为绿、黄、红三区,分别对应清洁区、半限制区、限制区。将A楼封闭管理,院区内其他区域可正常运营,当疫情扩大时,也可将B楼封闭管理,疫时有单独出入口,形成院中院的运营模式。[1]

平急结合的病房功能布局:

住院单元的功能布局严格按三区两通道设计,平时按此布局收治普通病人,开展医疗活动,在疫情发生时直接快速转换为负压隔离病房,无需进行建筑及装饰专业的改造。如下图所示,绿色区域为清洁区,包括医护办公、生活区、一更、二更等。蓝色区域为半污染区,包括处置室、治疗室、护士工作站、病房走廊等。红色区域为污染区,包括负压隔离病房、病患进出通道、污物通道等。[2]

暖通系统:

住院病房暖通设计遵循平急结合的总体原则,采用双系统、双工况设计,平时启动新风及风机盘管,保持3次的新风换气量及正压。应急状态加大新风量,启动排风系统,新风系统与排风系统有效联动运行,保证各区域形成梯级压差,形成有组织的气流路径: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加大换气次数,满足院感及使用要求。

双系统设计即能保证平急两状态下的快速转换,也能保证平时状态下的运行节能与环境品质。

医用气体系统:

医院气体设计包含氧气、负压吸引、压缩空气、二氧化碳等。整体设计考虑平急结合的原则及特殊的使用需求,保证系统运行稳定性及使用安全性,满足院感要求。

氧气设计充分考虑冗余,液氧罐数量采用4+2的系统形式,设计氧气量达到48立方米/床。设置新建床位数量的百分之十的高流量吸氧床位,设置大流量切换装置,放大氧气管路管径。平时按普通流量运行,应急情况可完成快速切换,实现高流量吸氧。

负压吸引气源系统正常医疗区、负压病房、发热门诊采用独立站房、独立设备分开设置。满足平时医院使用需求的同时。也能满足疫时启用A、B楼任意或全部的各种转化需求。且保证发热、医技的正常运行。

物流系统:

本项目的物流系统采用智能轨道小车系统,平时院区内形成统一整体,满足全院各医技、住院、药房、总务库房等各单位物资传输需求。应急状态下局部楼栋脱开大系统,形成小系统运行,连接楼栋内各卫星药房、检验、物资库与各单元之间的物资传输。

智能化系统:

本项目“平急结合”的智能化设计注重应用物联网、人工智能助力应急救治的技术应用。主要实现以下功能。

对暖通系统实现远程监视与控制,保证疫时系统在现场无人时能稳定运行。

实现远程诊断与探视功能。

采用非接触方式,对“平疫结合”区出入口独立控制,实现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间人流、物流的有效控制。紧急情况下,能控制相应区域出入口处于开启状态。

医院建筑设备监控系统设有负压区域各送排风机启停联锁控制节点、各污染区和半污染区的压差监控节点。转换后可实现负压病区污染区及半污染区的压差监视和声光报警,对负压手术室和生物安全实验室的温度、湿度及压差进行监控。

平急结合医院作为兼具日常医疗服务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救治能力的综合性医疗机构,其未来建设方向需围绕韧性、智能、协同、可持续等核心理念展开,结合国家战略、技术进步和社会需求,构建更加高效、灵活、安全的医疗应急体系。以下是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及具体路径:

韧性设计:

强化空间与设施的可转换性。

模块化与灵活化建设:采用预制装配式建筑技术,实现病房、诊室等空间的快速搭建与功能转换(如普通病房与负压病房的切换)。[4]设计“弹性病区”,通过移动隔断、多功能设备带(集成供氧、供电、负压接口)实现“平急结合”的无缝切换。 

冗余储备与平急兼容:预留应急电源、独立通风系统、物资储备仓库等冗余设施,确保极端情况下持续运行。配置可折叠、可移动的医疗设备(如方舱CT、移动PCR实验室),兼顾日常使用与应急调拨。  

智能化升级:

数字化转型驱动高效响应。

智慧医院平台建设:利用5G、物联网(IoT)技术实现医疗设备互联、患者生命体征实时监测,提升重症救治效率。开发智能分诊系统,结合AI辅助诊断技术,缩短应急状态下的救治响应时间。  

数据驱动的预警与决策:整合医院HIS系统、区域公共卫生数据平台,构建疫情监测预警模型,实现早期风险识别与资源动态调配。

应用数字孪生技术:模拟突发场景下的医院运营流程,优化空间布局和应急预案。  

结语

杭州市西溪医院二期工程通过“平急结合”设计理念,构建了兼具高效运营与应急响应的医疗空间样板。未来,随着韧性城市理念的深化与数字技术的迭代,平急结合医院将逐步向“智慧化、模块化、零碳化”方向演进,为中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提供杭州经验。

 

建设单位:杭州市西溪医院

全咨单位:云顶集团3118工程顾问集团有限公司 

设计单位:杭州千城建筑设计集团有限公司

供稿人:  余升、何让珍、江东明

 

参考文献:

[1] 李振宁, 孙一兵, 史展如等. 《综合医院病区“平疫结合”设计策略研究——以火神山医院为例》

[2] 《传染病医院建筑设计规范》(GB 50849-2014)

[3] 中国医院协会.《医院建筑“平疫结合”设计指南》

[4]  王建国.《医疗建筑弹性设计理论与实践》






 

Top